

周穎 曾經的跳高運動員,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正用行動探摸人生新目標
◆本報記者 劉敏婕 實習生 譚佩如 圖/彭英杰
身高1.8米的周穎走到哪都不容忽視。
作為曾經的跳高運動員,她跳躍的最高度是1.73米,令海歸班里一位男生驚嘆:“你可以直接跳過我們中的許多人。”
在一群衣冠楚楚、禮儀周到的海歸中,她顯得特別接地氣,課余還積極組織學員打籃球。國防科大教授周世光講完課后,心懷崇敬之情的她忍不住大喊:“我們想和您合影!”
周穎的父親在上世紀90年代初,創辦了一家糧食企業,并逐漸在國內贏得知名度。作為“富二代”,在哺育7個月大的小兒子的同時,周穎致力于提升企業科技含量與文化內涵。
從冠軍到MBA
周穎從小鶴立雞群,父親擔心她身體不協調,把她送進體校練習。初一時,便拿了湖南省中學生跳高第一名。
初三時,周穎被廣州市體委作為優秀人才引進,對方承諾可以讓她讀“廣東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班級”,父母才放行。她進入華南師大附中重點班,每天下午訓練,第二年就以1.71米破了廣東省乙組跳高紀錄。
高考時,作為體育特長生,周穎的文化成績早已超出廣東重點線100分。原本她可以填報更好的大學,但為了堅持訓練,她選擇了離體校不遠的暨南大學讀國際新聞。父親卻不希望她成為單純的文科生,所以她多花了一年,又拿到計算機軟件學士學位。
拿了4年的廣東省大學生跳高比賽冠軍,當周穎第五次出現在賽場上時,其他學校老師不服氣地說:“你怎么還沒讀完?”
暨大為周穎學費減半,再憑著每年的一等獎學金,她4年沒交學費。畢業實習,她在羊城晚報當了半年體育記者,每天在各大賽事間奔波報道,成為她最開心的回憶。
2003年,她到英國雷丁大學讀MBA,學習跨國公司管理。這是父親的意見,因為企業在技術上已經逐漸成熟,但股權改制失敗導致員工流失,令他意識到企業管理的重要性。
回憶起2年的英倫生活,周穎脫口而出的是“吃素”。英國室友每天向她灌輸殺生如何殘忍,她便跟著吃了一年的素,“還好她不是吃全素,牛奶和雞蛋還能吃,不然我真的扛不住。”
一些家境優越的孩子,到英國后沉湎于玩樂,但這并不影響周穎對留學生群體的肯定:“有留學經歷的人大多積極樂觀,更為包容開放。由于在外面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事物和生活,所以更向往美好。”
“富二代”的不易
“企業家是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是真正能為社會創造財富的人,我希望你們做這樣的人。”在英國的課堂上,牛津商學院教授的話令周穎至今記憶深刻。
教授說,英國人可以不上班,靠領政府救濟金安穩度日,但得不到社會的尊敬。企業家大多是每天四五點鐘起床,一直忙到晚上,雖然辛苦但很受人尊敬。
周穎當時便想到了父親,他的衣食住行非常簡單,早上一碗粥倆饅頭,中午一點小菜,深夜還在辦公室伏案疾書,“他總是樂呵呵的,總能想出一些新點子給自己找事做。”
但要繼承父親這種“少享受,多奉獻”的精神并不容易,周穎眼中的“富二代”們并非躺在父輩的金山上高枕無憂,“國內很多企業在二代接班之后陷入低潮,可見當接班人的壓力也是很大的。”
為了掌握大米加工和糧油機電技術,她從頭學習大米工藝學、流體力學等相關課程,將中專到大學的課本全部啃完。連續3年間她白天跟客戶應酬、談判,晚上從7點到11點設計繪圖,直到小兒子出生才中斷。
“慢不得,等不得,不要將時間花在無謂的事情上。”周穎回國接手企業后,父親總是不斷督促她。
在株洲“100個全國第一”中,她家企業開發的第一臺變頻米機入列。這是周穎寫的程序,得到父親一句“嗯,總算是書沒有白讀”。
2009年,周穎和父親一起籌備“稻米文化博物館”,陳列從古至今的各種農具及各地大米。別人回國帶化妝品和衣服,她每次從英國回來帶的是一包包各種產地的大米,后來成了博物館的主要展品。
如今,她的企業已經擁有了1項國家標準、20多項國家專利。除了西藏和青海外,全國的20多個糧食產區都有他們建設的大米加工廠,袁隆平還曾為他們題詞“糧食科研,大有作為”。
“我的目標是做百年老店。不求最大,但求最專最精。”周穎說,企業目前最缺的是人才,全國已經沒有幾所高校設糧食加工專業,她準備和父親一起編教材,請自己的英國老師和美國同學前來講學,在株洲辦一所“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大米工藝技術學院”。
融入主流社會
當省兩型辦公室副主任陳曉紅給海歸班學員講起長株潭兩型社會的成績時,周穎在臺下應聲附和。
回國幾年來,她眼看著株洲的變化。為此,今年周穎將戶口從廣州遷回株洲。此舉曾遭到父母反對,畢竟廣州戶口能擁有的資源更多。但辦準生證時的數度奔波令她煩惱不堪,加之對株洲充滿信心,所以她選擇成為純正的株洲市民。
從小說話直接的她,回國后對父母常直呼其名,他們雖能接受,但提醒她“在外面說話要適合國情”。她吃過很多虧,唯有海歸朋友價值觀相近,更聊得來,她的率真也能得到包容。
許多海歸創業者不知如何與政府打交道,周穎倒不為此糾結,這得益于父親為她打下的良好根基,歷屆株洲市領導對企業十分關心,她還曾擔任上屆株州市政協委員。
2012年,周穎的家庭被評為“株洲市十大文明家庭”,當地輿論稱他們為“株洲市公民典范”。
“身在中國,我們要融入和服從于主流社會,用陳主任的話講,海歸要順勢而為,而不能逆勢而為。”周穎說,這既有利于社會穩定,也有利于個體發展,“當邊緣人難以順利發展”。
從曾祖父開始,周穎的長輩都是共產黨員,目前她是無黨派人士。如果有一天要加入黨派,她說自己會選擇共產黨,“不過這要時間,必須讓我慢慢學習靠近。”
“我要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如果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就有被迫感,就虛偽。”她認真地說。
周穎希望孩子以后能去國外讀書,她的高中班里有15個人在美國工作,在微信群里紛紛勸她把大米加工廠開到美國去。
“到時候我就去美國邊陪讀邊開廠。”她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新聞資訊
版權所有:湖南海聯糧油科學技術有限公司 湘ICP備14008250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長沙